赋能高质量发展!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5)成功举办
本网讯 5月17日,由浙江财经大学和中共杭州市钱塘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经济学家发展论坛(2025)在浙江财经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智能+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00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会。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院长陈诗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特聘教授郭克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副院长钟宁桦,科技部二级研究员、浙江大学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房汉廷,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教学名师常亚平,浙江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魏江,副校长郑亚莉,副校长李占荣,省社科联相关处室负责人,中共杭州市钱塘区委宣传部、杭州市钱塘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代表,省内外兄弟高校同仁、专家,以及学校相关学院负责人、校友代表、师生代表参加论坛。论坛开幕式由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董进才主持。
范钧代表浙江省社科联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今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绿色浙江”“数字浙江”等前瞻性布局,在人工智能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浙江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建成生态省;杭州人工智能发展跻身全国第一梯队,成为浙江“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重要引擎。他表示,经济学家发展论坛必将推动“‘智能+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理论创新,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实践指导,为“创新发展新时代浙学、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贡献浙财力量。浙江财经大学作为高水平建设大学,是浙江省社科界的重要成员,在提升人文社科水平、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江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本次论坛以“智能+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同往届经济学家发展论坛一样传承老一辈经济学家精神,聚焦经济发展前沿问题,推动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重塑产业格局,绿色发展理念深刻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如何将智能技术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本次论坛的核心使命。浙江财经大学秉持“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培养“MAQ”型人才,推进“新财经战略”,构建跨学科战略性学科团队,在“智能+绿色”领域取得创新成果。本次论坛汇聚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通过交流各自的研究领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魏江表示,“智能+绿色”是时代的机遇与责任,呼吁专家学者们积极交流,凝聚智慧,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副校长董进才和科研处处长王建明主持主旨演讲。李占国、黄先海、陈诗一、郭克莎、钟宁桦、房汉廷、常亚平七位专家分别以“运用法治方式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范式变革与第三大宏观政策建构”“全面绿色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振兴实体经济与实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赋能经济学科:以精确预测进出口为例”“从Deep Seek看根技术及其创新价值”“AIGC基本原理及其外部性问题探讨”为题作了主旨报告。
李占国指出,要运用法治方式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民营经济是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第二,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第三,司法机关要在法治轨道上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他指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奇迹的重要密码,而法治是支持这一奇迹的核心力量,相信在司法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民营经济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先海以杭州“六小龙”为例,提出数字时代创新范式“一范式三机制”。一范式是数字时代创新范式以人的智力和数据为核心,区别于工业时代的资本和机器。三机制是青年主角机制、双赋能仓机制、双前沿机制。他还指出现有凯恩斯主义宏观政策的局限,并提出构建创新增长导向的第三宏观政策体系,该体系具有生产要素跃迁和经济迭代升级功能,以应对新创新范式下的经济发展需求。
陈诗一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绿色化、低碳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他表示,全面绿色转型跟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是紧密不可分割的,要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他指出,当前需从能耗双控转向碳双控,实现能源与碳排放脱钩,推动工业部门和能源产业结构转型,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支撑,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郭克莎指出,中央将“数实融合”改为“实数融合”体现出国家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地位。实数融合需要稳定经济大盘,这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保护中小微企业活力。他还提出促进实数深度融合的政策思考:要扩大实体经济需求、稳定实体产业价格、拓展实体经济空间、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从而可以更好应对总需求不足、价格下行等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钟宁桦以精准预测进出口为例,强调人工智能应赋能经济学科。他指出,经济学者应借助新技术进行量化预测,经济学的研究应从“解释过去”转向“预判未来”,依托数字基建开发数据产品,推动数据要素转化为辅助决策的数据产品。他表示,经济学需“落地”:用非技术语言传播成果,走出纸面,结合实际需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提升预测能力,辅助政府决策。
房汉廷指出,根技术是支撑技术体系的底层核心技术,具有原创性、基础性、不可替代性、扩散性和赋能性等特征,分为弱、中、强三类。它的生命周期历经种子期、筑根期、涌现期、爆发期、泛在期五个分期。美国凭借根技术形成根霸权,控制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因此我国需要重视根技术创新,培育强根技术,掌控创新链,创造根产业,重构价值链,以此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
常亚平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已成为中美科技博弈的焦点。他表示,AIGC基于概率函数原理,通过学习大量数据实现生成功能,当前已在多模态生成、机器人等领域取得前沿进展,如商汤科技通过大模型“复活”创始人数字人;技术突破者梁文锋以低成本开源推动普惠等。他呼吁,一定要重视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
论坛期间,陈诗一、郭克莎、钟宁桦、房汉廷接受学校“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与中国经济发展”课程顾问聘书并向文献馆捐赠签名著作。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等校领导同论坛嘉宾们一起参观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和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文献馆。
当日,还举行七场分论坛,围绕“‘智能+绿色’赋能产业发展”“‘智能+绿色’赋能财政体制改革”“‘智能+绿色’赋能金融强国”“‘智能+绿色’赋能会计科学发展”“‘智能+绿色’赋能生产消费与创新创业”“‘智能+绿色’赋能治理现代化”“‘智能+绿色’赋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等主题探索“智能+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据悉,分论坛八“‘智能+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与监测与评价”将于5月24日在下沙校区举行。
经济学家发展论坛是浙江财经大学的一个高端学术品牌,传承老一辈经济学家“敬畏规律、守护真理”的精神,遵循“促进经济理论创新、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宗旨,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言献策,为推动经济学科发展推陈出新。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主线,汇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有效推动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为“创新发展新时代浙学,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贡献更多力量,为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精准的实践指导。
(通讯员:邓年奇 编辑:赵蕾)
下一篇: 任晓教授做客“和合学堂”剖析当前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