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丨刘芳:风为纲,实践育人,培养浙财“金”社工
刘芳:社会学博士,法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硕士生导师,曾获省部级成果奖2项,主持省级课题1项,指导学生获得省级、校级以上奖项4项、参与社会工作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项,获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荣获浙江财经大学优秀班主任,致力于“校企社联动,服务学习,实践育人”机制建设,累计服务人次2000余人。
刘芳老师将《社会工作综合实训》课程立足学科特色,以“实践育人”为核心,通过多维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特色,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注入新动能。
一、以“三风”为纲,构建“三维一体”育人体系
紧扣学校“三风建设”内涵,提出“价值引领、能力递进、服务赋能”的创新理念。围绕“严谨治学”教风,构建“理论-模拟-实战”递进式教学链条;依托“求实创新”学风,推行“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的实践模式;践行“服务社会”作风,搭建校地协同育人平台,将课程思政融入社区治理、弱势群体帮扶等真实场景,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二、四大路径深化实践育人实效
1.“翻转课堂+情境模拟”夯实专业基础
《社会工作综合实训》课程通过案例库建设与数字化教学平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经典案例,课中通过角色扮演、危机干预模拟等沉浸式训练,强化沟通技巧与伦理决策能力,刘芳老师以“引导者”身份即时反馈,体现教风的严谨性与互动性。
2.“校社联动+项目化实训”赋能真实场景
依托《社会工作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与敦和慈善基金会、恩宝公益基金会、星创置业基金会等12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学生以项目团队形式承接“流动儿童‘美好城市支教’”、“流动儿童‘倾听者’深度陪伴”、“外来务工人员社区融入”等项目,在真实服务中完成需求评估、方案设计、项目实践与成效评估全流程,累计服务超2000人次,获评优秀合作单位评价。
3.“数字赋能+行动研究”提升创新能力
将陆由云SaaS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引进实训课程,指导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社区问题;鼓励学生将实训成果转化为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近两年相关成果获省级学科竞赛奖项6项,省级创新创业计划立项2项,彰显学风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4.“多元评价+反思性学习”促进持续成长
为了实现“以评促学”,刘芳老师建立“过程性考核(60%)+服务对象反馈(20%)+成果答辩(20%)”评价体系,通过“服务日志+督导点评+同伴互评”引导学生深度反思,培养职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三、从课堂到社会,彰显财经类院校社工特色
《社会工作综合实训》课程创新成效显著,学生团队设计的“流动儿童‘倾听者’深度陪伴”服务项目入选“钱塘区2025年十大重点志愿服务项目”,撰写的“老年助餐服务综合评价体系构建”报告获得浙江省民政厅养老处肯定性批示。2022级学生邹同学表示:“课程让我从‘纸上谈兵’到真正走进社区,理解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更坚定了扎根基层的信念。”
刘芳老师总结道,教风学风建设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价值坐标,指引课程团队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育人场域、培养社会情感,聚力实现“教风促学风、学风塑作风”的良性循环,为新时代应用型社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浙财方案’。同时,也深感社会工作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行’,才能培养出兼具人文情怀与实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未来,将继续在‘三风建设’的指引下,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探索‘社会工作+数字治理’交叉融合,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浙财智慧。”
上一篇: 校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丨金一禾:以教学创新为翼,展正教促学之姿
下一篇: 建校50周年“桃李奖”——金玉琼